3月2日晚7:30,“日本考察報告”講座在綠城公司大會議室舉行,主講人:吳為民、賀珉、王靜,講座圖像資料以日本東京、京都、大阪三個城市為主。
此次日本之行,盡管沒有從一開始就設定一個清晰的考察框架,也沒有刻意對某一類或某幾個建筑進行深入的探訪,但是日本建筑的發(fā)展過程中始終存在的一明一暗兩條線索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從古代幾乎全盤照搬中國唐代建筑形制,到明治維新后全面引進西方近代建筑文化和構造技術,直至今天每一種前衛(wèi)的、主流的設計思想和技術潮流都能在東京的街頭找到最新的復制品,不斷向世界上最先進的建筑文化學習、吸取藝術技術營養(yǎng)正是日本建筑得以發(fā)展演進的直接推動力;然而我們無論是在游覽清水寺的唐風古建時,還是在觸摸京都文化會館(由柯布西耶嫡傳,前川國男設計)的粗獷的混凝土時,抑或是在驚嘆于法隆寺寶物館(谷口吉生設計mdash;mdash;其父谷口吉郎曾是丹下建三時代包豪斯派的代表人物)精細寧靜的空間時,都能隱約感受到一種說不出的日本味在一脈相承,古往今來的日本建筑匠人從沒有直接接受任何外來思想,而是立足于本國的文化特征、積極催生出屬于日本本土的建筑特色,這種地域性的傳承和異化正是日本本土建筑文化能不斷推陳出新的潛在源泉。
作為第一次大規(guī)模對日本建筑的考察,這次大和之旅無疑是相對盲目和膚淺的,但是這次考察為公司搜集了不少實用的建筑信息、積累了寶貴的考察經(jīng)驗。更重要的是,在視覺信息的爆炸后平靜下來,需要認真思考的是:下次去日本該看些什么,我們究竟從日本建筑里學到些什么?
文章來源:gad 文章作者:吳軒